挖天麻
分揀天麻
曬干的天麻片
“快看,這窩天麻好,長得又多又大!”11月7日,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村村民吳成華小心翼翼地用鋤頭將天麻從泥土里挖出來,清理干凈后,裝進一旁的袋子里。
深秋的團坪村,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叢林深處,天麻豐收的喜悅掛在村民臉上,彼此間的說笑聲響徹林間。他們采挖、清理、裝袋、運輸天麻,一派繁忙景象。
“我種植天麻快20年了,以前我們這兒種天麻的人少,一開始也遇到很多困難,產量和質量都不行。后來,在縣、鎮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我們組織開展天麻種植技術培訓,慢慢摸索出經驗,產量和質量都提上去了。一家富了不算富,帶領村民一起富了才算是真正的富。于是,我鼓勵大家一起種植天麻,他們有任何技術上的困難,隨時都會來找我,我也會把我所懂的全都告訴他們,F在,全村有一半的村民都靠發展天麻走上了‘致富路’。”團坪村天麻種植大戶吳成峰說,“今年春季,我家種植了2000窩天麻,一窩天麻的收成在2公斤左右。這幾天,新鮮的天麻漲價了,大概能賣到每公斤20元。天麻籽是我自己培育的,基本上不需要成本。除去種天麻、收天麻時雇傭人員的花費,一年下來,我家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一窩天麻一罐銀。如今,團坪村的天麻種植大戶有許多,他們利用獨特的林下資源,通過種植天麻改變了生活,一個個住上了洋樓,開上了小車,臉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團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天麻加工廠生產車間,工人們正把采收回來的鮮天麻進行分揀、清洗、蒸煮、切片、烘干,現場十分繁忙。
今年67歲的村民黃正銀正盯著烘干爐,時刻關注鍋爐的火勢。他說:“烘干天麻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溫度、火勢,每十幾分鐘就要加一次柴火。烘干一爐天麻需要八九個小時,基本上一天到晚閑不下來。這個活兒一年只能干3個月,雖然工期短,但工錢還不少,每天200元。光靠這一項,一年就能掙近2萬元,主要還離家近。”
合作社負責人祝傳明說:“目前,我們陸續在清油河鎮團坪村、碾子溝村以及周邊縣區收購了200多噸的新鮮天麻。收購價每 公斤20元左右,收回來后,我們會把大的、品質好的挑選出來,清洗干凈后放在滾水里燙一下,然后烘成七八成干,再放到太陽下晾曬,這樣處理后的天麻易保存、不生蟲。據估計,6公斤新鮮的天麻能烘成1公斤干天麻。好的天麻,1公斤至少能賣240元錢。我們會把小的、品相不好的切成片烘干,1公斤也能賣到180元錢。由于我們這兒獨特的氣候資源,再加上在林下種植,種出來的天麻,天麻素含量高,深受客戶歡迎。合作社通過訂單的方式,把天麻銷往亳州市藥材市場。目前,合作社穩定用工人數在20人左右,一年能干3個月,人均增收1萬多元。有時候特別忙的時候,還會雇一些短期工,每天給發100元的工資。”
近年來,團坪村依托資源稟賦,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做大做強天麻產業,通過加工天麻產品提高附加值。今年,全村有200多戶群眾種植天麻110多萬窩,預計戶均增收3萬元。
縣委宣傳部駐團坪村第一書記程繼勇說:“近年來,縣委宣傳部多次邀請天麻種植專家深入團坪村的天麻、板栗基地開展培訓和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群眾面臨的生產技術難題,有效提高了群眾種植技術水平。經常組織縣融媒體中心等單位大力宣傳推介天麻、板栗等特色產業,提高了特色產業的知名度,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在縣委宣傳部的傾心幫扶下,我們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產業發展逐步壯大,紅色文化得到了大力宣傳。村‘兩委’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產業發展要求,精準把握‘一村一品’發展思路,依托豐富的水資源、紅色文化旅游等優勢,積極打造傳統村落,不斷壯大天麻產業規模,持續推進天麻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著力將產業發展與旅游深度融合,讓天麻產業經濟收益最大化,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加速跑’。”團坪村黨支部書記朱先鋒說。